• 索 引 号:QZ00122-0120-2015-00012
    • 发布机构:泉州市农业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15-10-30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的政策解读
    时间:2015-10-30 17:26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这是我省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当前为什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当前的重点任务是什么?目标怎样实现?省农业厅就相关问题以在线访谈的形式做了解答。

          一、为什么说当前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答:概况起来说,有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逼迫我们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劳动力条件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大量流转,我省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都在40万人以上,农业生产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趋突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越发突出。从产品质量要求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不仅要求供应充足,更要求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安全的产品供应,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美味。从产业竞争力看,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关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继续深化,国内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我们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只有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才能使我省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资源环境制约亟待破解。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中低产田占比仍然较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耕地资源减少,特别是长期以来农业主要依靠以增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破解生态环境和资源制约的两个“紧箍咒”,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三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急需突破。当前,我省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都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农业生产补贴已接近或超过世贸组织规则“黄箱”允许的上限,再继续支持也遇到了“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常用肥料、农药等主要农资产品价格仍处高位,农业生产用工价格上涨20%~30%,有的地方出现季节性用工短缺;过去几年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些增收因素受到了一定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空间显得十分紧迫。

          二、我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什么基础?

          答:近年来,我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业发展有了量的基础、质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中药材等十大重点特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87%,建成了30多个优势产业集中区。农业科技贡献进一步提升,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目前达56%;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均达96%以上,主要增产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超过8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3;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创新,全省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28家,带动全省386.2万户农户发展生产;农民合作社2.5万家,进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有3000多家;家庭农场1.2万家,经营耕地面积84.2万亩;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65.95%,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各地加快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环保治理方式,强化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促进了畜牧产业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可以说,近年来,我省农业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和条件。

          三、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四、请介绍一下《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答:省政府《实施意见》总体上体现了对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特色明显,重点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包括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强化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共31条。

          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转方式的基础与前提。提出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着力推进500亩连片的粮食产能区建设,开展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和整县整乡推进试点。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复耕改造山垄田,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这是转方式的重点内容。提出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打造7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的产业的总体要求,并从产品结构、农业内部结构、产业结构提出调整的重点。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这是转方式的重要手段。重点提出了推动科研与推广有机结合,推动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设闽台合作种子产业园等“种业创新工程”,实施农机化提升工程,发展农业信息化。

          四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建设。这是转方式的重要举措。包括推进“一区两园”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这是转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提出着力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农业生态循环工程”,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

          六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这是转方式的底线要求。加强农药兽药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两个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增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七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是转方式的动力所在。提出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适度规模经营予以补贴,加强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扶持农机代耕代种代收、植保统防统治、农产品储运销服务,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逐步扩大农业保险。

          八是强化组织领导。这是转方式的组织保障。包括落实地方责任、加强部门协作,确保上下协调,合力推进。

          五、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任务?

          答:结合我省实际,转变发展方式重点走好五条路子:

          一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我省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对土地、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将不断增长,与农业争地、争水的矛盾将不断加剧;而且,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不仅陷入“地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的困境,而且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资源环境已亮起“红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改变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把发展方式转移到注重保护和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的轨道上来,当前重点是要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生态循环种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等方面下功夫,力求短期内能见到实效。

          二要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我国人口众多,为解决温饱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不得不把产量放在第一位,质量和安全成了短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敏感。今后我们在抓数量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通过标准化生产来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依靠科技来提高农业效益,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三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我省农业资源有限,耕地少,在有限的耕地上如何经营才能既产出高效又增加农民收入?很显然,单靠提供初级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农业作为初级产业,还需接“二”连“三”,与二产、三产融合互动,提高效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加快推进“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使农村既能提供初级农产品,又能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要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适度集中土地,用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抵消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使农业经营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当然,规模经营要适度,不能盲目追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应注重“度”的把握,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测算最佳经营规模,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五要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依靠不断加大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质要素的投入来换取农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数量的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逐渐显现,投入越来越多,而产出却没有相应地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下降,土壤板结、肥力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老路越走越窄,亟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省着力推广农业“五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我们还要善于借助工业和信息技术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

          六、如何通过产业联动、三产融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

          答:产业联动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要通过实施产业联动,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做全产业链,尽快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局面。

          一要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是补齐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两块“短板”,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第一,抓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继续实施农产品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项目,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升级和装备改造。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第二,抓流通。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加快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订制农业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支持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发展田头市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超市、物流企业、龙头企业等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为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提供便捷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

          二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发展为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和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产业。第一,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田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引导和支持国家级、省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加强与淘宝、京东、赶街网等电商平台的对接与合作。第二,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主体为广大农户开展品种引进、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农机合作社、植保统防统治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关键环节服务。通过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世纪之村”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互联网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现服务普遍覆盖和持续提升。第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立足各地民俗风情、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凸显特色,加快开发出如风情小镇、世遗人家、田园人家、土楼人家、丹霞人家、畲族人家等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展示范创建,打造精品,提升品牌,借鉴台湾等地好的经验做法,加强规划、深化合作,携手打造休闲度假型、综合体验型、文化主题型、民俗风情型等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培育一批“休闲农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品牌,实现量的增长、质的提升。

          三要继续抓好园区建设。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区、科技示范区、改革试验区、机制创新区、创业样板区。第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建立统筹协调的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快打造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第二,台湾农民创业园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和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更高层次的台湾农民进入创业园创业,提升闽台农业合作层次,进一步扩大示范带动作用。第三,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要尽可能将那些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方或片区作为创建单位,进行重点建设。

          七、转变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升级,当前急需在哪些方面实现“提升”?

    答:重点取得六个“提升”:

          一是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第一要扩面。用好用足财政补助资金,充分利用山地等非耕地资源以及抛荒地等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挖掘发展潜能。第二要提质。支持发展蔬果温室和智能温控大棚生产、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畜禽和渔业标准化设施化养殖、工厂化育秧等设施农业项目,大力推动设施农业配套技术、成套设备研发,推广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提升设施装备及农业智能化水平。

          二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第一,“稳定产量”。就是要将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83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第二,“藏粮于地”。就是要严守1710万亩基本农田红线,继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要通过建设“1112”工程,采取冬种紫云英和蚕豌豆等绿肥、作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办法,着力解决耕地质量问题,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两个到位”。第三,“藏粮于技”。就是要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等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

          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1213”计划。第一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持续开展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等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第二要健全监管手段。在全省所有涉农县启动建设农药兽药监管信息平台,对主要农作物所使用的农药实行统一准入门槛、统一经营登记,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销。扩大省级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监管覆盖面,加快实现进入城镇超市的食用大宗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四是提升林业发展质量。第一,优化林分结构。从单纯注重森林覆盖率向注重森林特别是阔叶林蓄积量转变,加强森林抚育,解决看得到林、见不到材的问题。第二,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发挥我省山多林密的优势,扶持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加快林下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不断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实现“不砍树、也致富”。

          五是提升现代渔业生产水平。第一,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扩大远洋渔船规模,大力开发境外渔业资源,加快境外综合基地和国内远洋渔业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升远洋渔业综合实力。第二,着力提升水产养殖业。以现代渔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标准化养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塑胶渔排、深水网箱等现代化设施养殖基地建设。

          六是提升水利保障水平。第一,加快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确保2015年度任务全面完成,谋划“十三五”重大水利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中央计划盘子。推进投融资改革,加快PPP模式试点步伐,尽快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第二,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建设一批节水型设施农业示范项目。第三,优化水资源科学配置。加快建设一批蓄引调水工程,通过湖库连通、科学调度、生态补水,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八、如何突出科技创新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推动我省农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答:一是抓种业创新,提升重点种子企业的品种创新能力,力争培育10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扶持蔬菜种子企业建设种质资源库和育种基地,培育适合我省大棚蔬菜生产的专用品种。实施第二轮种业创新工程,加强适合我省种养的名优种苗的选育、引进、研发、繁殖与示范推广。打造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力争到2020年,年产优质水稻种子占国内市场份额提高到20%以上。

          二是抓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第一,集成推广农业“五新”。创建一批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县,建立一批核心示范片(场),带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第二,加快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推动智能化畜禽养殖加工、智能化作物栽培生产、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水肥一体化灌溉等现代农业生产系统的推广应用。第三,推广应用绿色循环技术。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企业利用猪粪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支持大型养猪场采用微生物发酵床大栏技术、漏缝式地板技术、异位微生物发酵床技术;推广紫菜、海带、鲍鱼等水产新品种和生态修复、高效生态养殖等新技术,引导渔业节能减排。

          三是抓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放宽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机产品市场准入条件,让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享受政策补贴,推动各种类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加强设施农业成套装备技术研发推广,加快研发推广适合我省丘陵山区农业、林业生产条件的农机、林机设备,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及重点作物薄弱环节农机具的示范、展示与推介,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其中水稻达到70%以上。

          四是抓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或以资金、技术入股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并保护其合法所得。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农民群众身边的农技服务队伍。进一步实施年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建立一支50万名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九、如何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唤醒“沉睡的资本”,不断为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动力、增添活力。

          一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尽快完成试点任务并在全省推开,确保2017年基本完成这项工作。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示范,引导农民发展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稳步推进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稳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竞争参与水利设施管护,促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良性运行。

          二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第一,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省里将组建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各级政府也要探索发展由财政支持的担保机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地和茶果园经营权、农业设施、大型农机具、仓单等抵押质押贷款,推广沙县设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的做法,进一步拓宽担保渠道。第二,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制度,促成银行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贷款支持,有效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第三,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农户经济档案建档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评级工作,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第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财政保费补贴标准,探索开展设施化种养的蔬菜、生猪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机制,探索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三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明晰山林权属,真正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加快林木收储机构建设,充分发挥风险兜底作用,为扩大林权抵押规模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解决好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职工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林场安定有序。

          十、如何确保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答:文件的最后明确并强调了地方政府的工作责任。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级农业、林业、渔业主管部门要抓好组织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改、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项目的扶持。人行、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教育、科技、经信、国土、环保、水利、商务、质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