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20231070号提案的答复
2023-07-26 浏览量:
            

        

                                 泉农函2023〕90号

                                    答复类型:B类

 

 

 

民革泉州市委会:

《关于推进乡村与产业融合,助力振兴之路的建议》(20231070号)收悉。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资源规划局、市工商业联合会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着力夯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物质基础。市委组织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百万村财攻坚行动”。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100%超20万元,超百万元的村达213个、占比10.4%。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组织人事报》、省委办《八闽快讯》等刊发,得到市委张毅恭书记批示肯定。具体做法为:①压实属地责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重要内容,探索采取“提级述职”的形式,选择部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向市委组织部部务会作专项述职;建立“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谋划、村抓落实”机制,召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度会,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月通报、季调度制度,持续压实县乡两级党组织主体责任。


②推行跨村联带。以地域、亲缘、文化等为联结点,推行村村联合、跨村联带,打造23条乡村振兴示范线,组建267个联村党组织,推动329个强村与638个地域相邻、资源相近、产业相似的村,通过使用权入股、公开发包等形式联动发展产业,让村集体获取稳定收益。③开展“市直单位帮镇扶村促振兴”三年行动。推动58个市直单位“一对一”精准结对帮扶薄弱镇村,逐镇逐村制定帮扶方案,每年策划生成2-3个帮扶项目,稳步推动帮扶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已协调落实项目资金2175万元。④推动建立增收激励机制。实行村级班子差异化绩效奖励,由县乡党委督促指导所辖村将集体经济发展任务细化分解到人,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贡献度进行分级评定,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报酬待遇挂钩机制,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指导部分县(市、区)结合实际出台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励办法,在村财收入不低于2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提取增收部分20%—30%作为村干部创收奖励,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为乡村振兴和全市高质量发展腾挪发展空间。市资源规划局作为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牵头单位,全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农用地整理、村庄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进一步激活乡村沉睡资源。

(一)统筹三类空间,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一是优化“农业空间”。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提质改造、垦造水田、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等项目,优化农用地结构布局,集中连片改良提升农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传承农耕文化。二是改善“生态空间”。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统筹推进损毁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海岸线修复等项目,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加强陆海统筹,结合历史围填海处置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结合低效工矿用地再利用鼓励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策划生成南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申报中央资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空间系统修复工作。三是整合“建设空间”。统筹农民住宅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化水平,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

(二)聚焦三个效应,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一是发挥“整合效应”。整合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交通、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相关涉农项目资金集中使用,用于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方式,通过指标收购、生态保护补偿、配套产业用地等方式激发社会资本动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和服务村集体利用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把指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中贡献突出的村民或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补贴。二是释放“典型效应”。探索“全域+”整治模式,打造“一县一品”试点品牌,如泉港区探索“全域+生态安全治理”模式,构建耕地成片、林地成团、水系畅通的生态连绵带,助力实施石化安控区全域综合治理;南安市探索“全域+矿山修复”模式,采用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转型利用等形式,对中部和南部废弃矿山集中连片区实行整体设计、综合施策、系统修复。三是扩大“产业效应”。着力以整治服务发展,同步导入休闲旅游、绿色生态农业、养老养生文化等新业态新产业,如晋江市九十九溪田园风光综合体项目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植入“农业+文化+旅游+休闲”元素,打造嵌入城市的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永春县导入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等新型业态产业,预计收益达试点区域产业总产值 20% 以上,打造“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文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三、促进村企要素互换、优势叠加、共同发展。近年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高度重视“万企兴万村”行动,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纵深推进,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截至目前,共筹划和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县级实验项目92个、市级实验项目23个。市县两级实验项目预计投入总额达50亿元,其中产业投资类预计23亿,公益捐赠预计27亿元。一是着力优质企业延链。引导优质企业将产业布局转向乡村,德化县春秋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2亿元流转福山村闲置农用地、撂荒地2380亩,种植葡萄1000多亩,建设厂房、酒窖20000平方米,着力建设集观赏、采摘、酿酒体验、品酒为一体的葡萄酒庄园。惠安县校园服饰装备行业协会以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社会公益帮扶相结合形式,为惠安县彭城革命老区数十户低收入家庭提供校服配套加工业务,增加其收入。二是着力乡村资源开发。借助乡村资源、因势利导,推进农旅融合、农养融合,安溪籍国际著名艺术家、雕塑家陈文令回家乡金谷镇金谷村发动捐资约5000万元,设计和建设金谷溪岸艺术公园,兼具防洪固堤、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成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加强特色金融支持,市工商联发动17家银行机构实地走访调研企业,为返乡兴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支持消费和就业帮扶等方面有融资需求的127家企业累计授信600多亿元。深化产品销售帮扶,开发“泉州市名特优农产品”——“泉州市总商会”扶贫助农小程序,帮助销售永春芦柑、永春大米、南安脐橙、安溪铁观音等农产品。三是着力乡村品质提升。发动企村联动发力,建设美丽乡村。九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焦“生态振兴”,推进“健康中国”公益项目落地南安市仑苍镇丰富村,助力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宜居乡村。达利集团先后在惠安县紫山镇光山村投入8亿元建设全日制非营利性民办完全中学——惠安亮亮中学,投入2亿元设立基金,用于奖教奖学助学。从2011年至今,亮亮教育基金已经连续11年向广大师生发放奖教、奖学、助学金,累计发放金额超亿元,惠及师生超过2.3万人次。厦门源昌集团有限公司在南安市罗东镇维新村、罗溪村、山坂村,先后投资建设源昌商业广场、银河新城、昌财学村、昌财医院,加速罗东镇乡村振兴和乡村品质提升。今年3月,在市工商联执委会上,市工商联主席、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带头发出“万企兴万村”行动倡议书,号召企业家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过程中积极贡献力量。各县(市、区)也纷纷由商会会长、知名企业家、乡贤发出倡议,号召企业家用实际行动践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争做乡村振兴推动者、践行者,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帮助更多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强化点线示范的整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新的成效。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聚焦“两底线、三重点”,结合点、线、面,重点突出试点村、示范线、整镇推进等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以乡村“产业共富”建设为抓手,能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为主体,包括特色现代农业、传统手工技术与产品创意开发、乡村旅游康养以及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链的配套项目等,经认定的共富产业项目实际开工建设后每个项目奖补资金50万元,于2023年底前经综合考评,从每个类型评选一批乡村共富产业项目成效突出乡镇,进行差异化激励奖补。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百万村财攻坚”行动,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行机关单位挂村帮促,深化拓展村企联建,加强农村产业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奖励机制,持续扩大百万村财村规模,助力我市泉州乡村振兴之路。

领导署名:陈建兴

联 系 人:陈明煜

联系电话:22385663    

 

 

                      泉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委组织部,市资源规划局,

市工商业联合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