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农函〔2023〕91号
答复类型:B类
庄卫东委员: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找准我市粮食生产与特色农业发展平衡点的建议》(第20231116号)由我单位会同市科技局、海洋渔业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综合施策,多措并举,践行“大食物观”,多途径、全方位平衡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方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完善措施,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我局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进一步整合完善扶粮惠农政策措施,印发《关于扶持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压实属地责任、稳定播种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种植水平、培育农业主体、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粮农利益等七大方面入手,制定18条扶粮惠农政策措施,着力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促进粮食产业全链条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二)综合施策,多方面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1.控制成本,降低粮食生产投入。一是控制物资价格。联合市直相关部门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农机等农资质量抽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保持农资质量和价格基本稳定,从源头上控制农民种粮投入成本;二是发展规模种植。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单位成本。2022年以来,先后制定马铃薯、大豆、旱稻规模种植奖补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旱粮种植规模,促进我市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2023年计划规模种植大豆、马铃薯、旱稻5000亩以上。三是开展社会化服务。建立由“托管员”服务队、农机服务队、专家服务队、农资及信贷服务队组成的“农耕保姆服务点”,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降低耕种成本,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据调查,通过开展生产社会化服务,水稻种植人工成本从原来895元/亩降到555元/亩,减少成本340元/亩。2022年全市生产托管服务面积面积50000亩,服务小农户14190户、次,2023年将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扩大服务面积。
2.强化农业保险,降低种粮风险。一是落实水稻和马铃薯种植保险制度,其中水稻每亩保额500元,马铃薯每亩保额1000元;继续实施水稻叠加保险,在全省统一的水稻种植保险的基础上,每亩增加保额200元,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2022年全市水稻种植保险面积达61.35万亩,水稻种植叠加保险面积达30.43万亩,马铃薯种植保险面积达2649亩;二是开展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开展台风、寒潮等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年度保额1500万元,发生保险事故时优先赔付种粮农户损失;三是实施粮食经营主体财政贴息。根据《泉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实施方案》,对完成土地流转、连片种植粮食面积30亩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等设施(设备)建设、农产品收购、农机购置、农资购买、种苗种子购买等用途的银行贷款,最高给予已付利息70-80%的贴息补助(月付利息应高于5000元)。
3.落实“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调优品种结构。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质量的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开展“粮-菜”轮作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培育筛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集成应用水稻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积极推广优质稻、旱稻种植;选育推广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种,积极发展规模化种植,鼓励利用田埂、幼龄果茶园、边坡荒地等间作套种大豆,挖掘种植潜力;扩种优质鲜食甘薯,适度发展加工专用型甘薯,稳定发展秋冬种及春种马铃薯,促进增产增效;二是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因素,持续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山区地区,包括安溪、永春、德化,重点发展中稻以及甘薯、马铃薯、大豆、玉米等旱粮,适当扩种黑米、红米等特色粮食,鼓励采取果茶园套种旱粮、大棚轮作水稻等方式,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沿海地区,包括鲤城、丰泽、泉港、洛江、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台商等地,重点发展双季稻,积极扩大再生稻、旱稻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甘薯、马铃薯、大豆、玉米等旱粮,鼓励采取果园套种旱粮、大棚轮作水稻;三是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推广水稻、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五新”技术,建立百亩以上粮食作物“五新”推广示范片,2022年建立“五新”高产示范片25个,推广面积5085亩,2023年创建示范片20个以上;四是展示示范新品种。以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为重点,建立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花生等新品种百亩以上展示示范片,2022-2023年每年各建立市级新品种展示示范片17个;五是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开展水稻、马铃薯、甘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创建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022年创建14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和10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三)多措并举,多角度拓展粮食生产空间
1.统筹利用撂荒地。根据《泉州市统筹利用撂荒地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全面摸排撂荒地数量,制定复垦复耕、提出利用措施,有效减少撂荒地存量。2022年完成撂荒地复耕31169亩,山垅田复耕种粮2790亩。
2.建设高标准农田。根据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田连片整治)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要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为重点,结合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任务,优先对水稻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整镇推进乡村振兴创建乡镇、农业生态型乡镇、原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以及“两高”主干道沿线和乡村振兴示范线试点村等重点区域开展农田连片整治行动。至2025年,全市分批次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8万亩以上。
3.提升耕地地力。结合省级地力提升工程和市级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绿肥种植等培肥改土技术应用,建立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示范片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2022年全市共完成示范推广绿肥种植30.33万亩,推广有机肥183.96万亩次,实施稻田还田40.1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25.22万亩次,2023年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加大力度提升耕地地力。
4.防止耕地“非粮化”。根据《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 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措施的通知》精神,要求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稻谷等粮食生产,一般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引导水稻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等优质耕地每年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
二、多途径发展特色农业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谷贱伤农、种粮效益低下、农民增长不增收、城镇居民菜篮子产品供应不足等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地方特点找准经济增长点,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道路,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增产减收”等实际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吸引高学历以及年轻的劳动力,减少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再次,发展特色农业,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风险防御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大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大食物供给体系。一是大力发展茶叶、水果、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促进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国际化流通,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2022年全市有茶叶78.68万亩、9.86万吨,水果22.56万亩、16.71万吨,食用菌14.2万吨。二是发展木本粮油。木本粮油产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营养价值非常高,具有绿色、健康、营养和保健等多种特性,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健康饮食与消费需求。我市德化、永春等地大力发展油茶、板栗等木本粮油、森林食品。2022年全市油茶籽产量5169吨(其中德化4197吨),板栗702吨(其中德化679吨);三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在不影响种粮主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高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发展稻鱼、稻虾、稻螺等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目前,我市已在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140多亩,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产出近200斤,产值增加900余元,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四是发展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设施农业土地利用率高和产出率高等优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坚持设施农业和露地种植双轮驱动,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在城镇郊区发展设施瓜菜和水果,引导群众利用设施大棚轮作水稻等粮食作物,扩大我市粮食种植面积。目前我市设施大棚7.6万亩。
(三)提升水产品生产。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也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发展水产业可以更好保障食物供给安全。坚持宜渔则渔的原则,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生产布局,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不与粮争地,全面提升水产品生产能力和保供水平。一是推广高值鱼类养殖。依靠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绿盘鲍”、三倍体牡蛎、云龙石斑等多个创新品种,增加水产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单产,以优良品种带动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鼓励引导养殖户换养高值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海参、石斑鱼、对虾、鲍鱼、光鱼、娃娃鱼、棘胸蛙等特色养殖,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有效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二是加快建设海上牧场。在全省深远海养殖规划的引领下,我市正在加快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深远海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今年来,惠安县开工建设一座6万立方深远海养殖平台,石狮市在深沪湾外海建设50口周长大于90米的深水大网箱。此外,晋江市、泉港区也分别与闽投深海养殖装备租赁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计划引进打造2座深远海养殖平台,共8万立方养殖水体,可养殖鱼类800万吨。
三、平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稳定粮食生产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其重点在于粮食,基础在于耕地。要保障食物供给,首先要装满“米袋子”,确保吃得饱。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制定一系列扶粮惠农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左右。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关键。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在牢牢端稳饭碗基础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三)提高科技水平是出路。围绕粮食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征集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经济节约的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五年来先后实施省、市级社发和农业科技项目1248项,投入科技项目经费12208.8万元。二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和服务,累计选认省、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757名,组建法人(团队)科技特派员384个,成功实现创业和技术服务行政村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聚焦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强农业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粮食“五新”攻关与产业化应用,加快农机装备研发与示范推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着力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立足特色农业,重视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实施渔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探索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增加高值鱼类养殖,加快海上牧场建设,拓展养殖发展空间,提升水产品保供能力。
三是创新农业关键技术。广泛征集行业技术难题和科技需求,组织实施一批粮食产业为主的科研项目,支持引导粮食作物品种选育与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快在粮食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新装备方面创新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粮食产业领军企业。
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逐步解决分散式的生产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耕种效率。
五是强化农业人才支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行动,探索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促进粮食科技创新成果与需求对接、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对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六是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深入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机构、企业等联合攻关倍增效应,有效缩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促进农业科技高效转移转化。
领导署名:万文伟
联 系 人:王河川
联系电话:22398931
泉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科技局,市海洋渔业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