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热火朝天”
2020-08-03 浏览量: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的三伏天里,大多数人选择躲在空调房里避暑,但对泉州农科人来说,这段时间是“十天挑两季,半月定全年”的关键期,他们必须抢抓农时,深入暑气蒸腾的田间地头抢收抢种,为丰产丰收打下基础。6月以来,我市连续晴热高温,夏日炎炎,大豆、花生、水稻、甘薯轮番上阵。播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 

  “双抢”季节,大家起早贪黑,忙于科研。530分,晨露初晞,科研人员们便带着记载本和各种农具,头戴遮阳帽,身着防晒衫,整装到田间,一待就是一上午。为避免中暑,错开正午最热的时候,稍作休整,1430分开始下半场的作业,此时的烈日依然炙人。遮荫易导致作物徒长,因此,为保证试验准确,农田周边鲜少遮蔽物、阴凉地,农业科研人员需要持续忍受强紫外线暴晒。“中午下田特别需要勇气。”大豆专家吕美琴说,“但是为了顺利完成省市项目,为了科研试验的准确性,更为了一些珍贵材料不被遗失,天上下刀子也要去。”是的,为了不错过节气,务必在立秋前把夏收的科研材料进行加代秋繁,最近他们正忙着抢收抢种,同时进行除草、治虫、灌溉等田间作业,工作量大,任务艰巨。 

  “气温37℃的时候,土壤表面温度有近40℃。但季节到了,不下田不行。”甘薯专家傅文泽说。课题组最近在忙种植,需要长时间蹲在田间,地表的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堪称“露天桑拿”。“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汗流浃背是每位农业科研人员的常态——滴落的汗水常常蜇疼眼睛,模糊视线,晕开记载本上的字迹,半天下来衣服裤子都可拧出不少汗水。 

  农谚说“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眼下正是早稻抢收、晚稻抢插的时节。为了确保种子纯度,水稻收割前,水稻科研人员需要穿着不透气的水鞋在偌大水田里仔细去杂,夏季水分蒸发特别快,水田里尤其闷热。早稻收割完,课题组便要紧锣密鼓地翻地、打田,开始晚稻的播种、插秧。据水稻专家谢旺有介绍,水稻课题组项目多、任务重,承担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福建省现代水稻产业体系泉州市综合试验推广站、福建省不育系现场鉴定、福建省优质水稻米质鉴评取样点种植和水稻育种等任务,优质早稻“泉珍12号”的示范推广、现场测产验收、水稻制种、小材料收种和不育系鉴定等都集中在这段时间,水稻课题组全员加班加点和时间赛跑,已经连轴工作一个多月。 

  农科所花生课题组承担建设面向全省的花生产业体系试验站,需要经常下示范县开展调研和试验。近期,课题组顶着高温、冒着酷暑,辗转于平潭、龙岩、惠安等地,两脚泥、一身灰地忙着收种、考种,种子晒完便要紧接着新一轮的播种。除了抢收抢种,花生课题组还忙着良种良法示范推广,近期举办花生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与培训,组织专家和种植大户参观我国南方新登记的花生新品种、花生性诱剂诱杀夜蛾、高油酸品种展示与花生百亩丰产栽培示范等,帮助提升花生生产种植效益和管理技术水平。 

  今夏我市降雨稀少,水库干涸,缺水成为农忙另一大挑战,灌溉需要借助人力抽水泵。人工灌溉讲究技术,“大豆不能漫灌,要一畦一畦地灌跑马水,不能淹过畦面,否则种子会闷坏。”吕美琴专家解释道,因此需要人在旁盯着,有时要加班抽水到半夜一点,第二天照例五点多到田里干活。地不等人,灌水及时也要种得及时,甘薯课题组一块地刚灌溉完,便要赶在第二天中午前种完。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经历盛夏的抢收抢种,才能使春华化作秋实。泉州农科人以汗为墨,以地为纸,谱写一曲曲“希望的田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