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泉州市出台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方案
2020-05-12 浏览量:

   近日,泉州出台《泉州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鼓励基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充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各具特色的泉州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带动全市2000多个建制村全面振兴。


4个原则因地制宜带动全面振兴
《方案》要求,试点示范工作要把握四大原则,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支持政策、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乡村积极性。
一是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鼓励先行先试,县乡同步推进,大力培育各具特色、不同类型样板,示范引领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是统筹协调,全面振兴。统筹谋划重点县(市、区)、特色乡(镇)、试点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
三是改革创新,彰显特色。坚持规划引领,一县(市、区)一规划、一乡(镇)一特色、一村一方案、一年一计划,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注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形成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
四是农民主体,激发动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建设、管理,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4个重点县(市)全力推进强县兴乡富村
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纳入此次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市),将着眼强县兴乡富村、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模式,加快县域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县域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特色产业、特色资源等优势,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改革方面,完成县域村庄布局工作,实现“多规合一”,实施“一革命四行动”。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强县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治理,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使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四是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五是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健全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13个特色乡(镇)重点打造五种类型
洛江区虹山乡、泉港区涂岭镇等13个在产业、生态、商贸、文化、城乡融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乡(镇)纳入此次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将立足资源禀赋,走出一条特色乡(镇)发展之路,重点打造五种类型特色乡(镇)。
一是产业带动型。积极培育壮大乡(镇)特色优势产业,结合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二是生态示范型。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镇域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全覆盖,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农民精神面貌不断提升。
三是商贸流通型。积极推进产贸结合、以贸促产,物流集散基础较好,电子商务方便快捷,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发展较为发达。
四是文化传承型。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明等优秀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有效融合,文化旅游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是城乡融合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
145个试点村培育一批高级版“绿盈乡村”
洛江河市镇新告村等145个村纳入此次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将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县级领导挂点联系、一个县级部门挂钩支持、一名党员干部驻村任职、一个工作组推动整治、一笔专项资金扶持,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培育一批金牌旅游村和高级版“绿盈乡村”。
一是探索产业兴旺新路子。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确立1—2个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二是打造生态宜居新风貌。建立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绿盈乡村”建设,建成山水相宜、风貌独特、清新整洁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
三是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一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展现乡村特色文化,弘扬延续乡村文脉。
四是健全治理有效新机制。推进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完成村级乡村振兴服务站建设,实现规范化运行。
五是实现生活富裕新提升。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
14条市级示范线路推动“盆景变风景”
《方案》制定了14条市级示范线路,共涵盖50个村。各县(市、区)也将形成示范线路2条以上,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推动“盆景变风景”,形成串点成线、集中连片、以片带面的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